《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20)《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
主讲人
赵磊
背景介绍: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这个著作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1848—1849年德国革命的最重要问题的观点。1851年8月初,进步的资产阶级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的编辑之一查理·德纳要求马克思为该报写稿,这是写这本书的直接原因。马克思当时忙于经济研究工作,于是他请求恩格斯写一些关于德国革命的文章。恩格斯在写这些文章时利用了“新莱茵报”合订本作为主要的资料,此外,恩格斯还利用了马克思向他提供的一些补充材料,并且经常同马克思交换意见。同时,这些文章在寄给报纸之前,马克思也都看过。“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这一组文章从1851年10月25日到1852年10月23日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署名是马克思;直到1913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来往书信发表之后,才知道这个著作是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没有重新出版过。这本著作的英文单行本第一版是在1896年由马克思的女儿爱琳娜·马克思-艾威林出版的;同年出版了该书的德文译本;1900年由马克思的女儿劳拉·拉法格翻译的该书法文版出版。1899年在柏林出版了该书前三章的俄文译本,从英文翻译的本书俄文版全文第一次是在1900年于伦敦出版的,在第一次俄国革命时期,本书在俄国曾多次出版,后来,本书又多次由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以俄文再版。这一组文章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时没有标题;在1896年的英文版中爱琳娜·马克思-艾威林给它们加上了标题,本版中仍旧保留了这些标题。
前四节主要内容:
第一节主要介绍了任何地方发生革命震动,总是有一种社会要求为其背景,而腐朽的制度阻碍这种要求得到满足。这种要求也许还未被人强烈地普遍地感觉到,因此还不能立即得到胜利;但是,如果企图用暴力来压制这种要求,那只能使它愈来愈强烈,直到最后把它的枷锁打碎。所以,如果我们被打败了,我们就只有再从头干起。值得庆幸的是,在运动的第一幕闭幕之后和第二幕开幕之前,有一个大约很短的休息使我们有时间来做一件很紧要的工作:研究决定这次革命必然爆发而又必然失败的原因。这些原因不应该从几个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震动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同时介绍了德国革命爆发时处于作为一切政治组织的基础的人民中的各个阶级的构成比任何别的国家都更为复杂的特殊状况,德国在政治上分解成三十六个大大小小的邦,也同样要用组成这个国家、但在每个地方又各有特点的各种成分的混乱与复杂来解释。
第二节介绍了到1840年至1848年间在德国的运动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的一邦,即普鲁士邦的作用。最小的冲突也要引起严重的革命。当时只有上层贵族和上层文武官员是现存制度的唯一可靠的支柱;下层贵族、工商业资产阶级、各大学、各级学校的教员甚至一部分下层文武官员都联合起来反对政府;在这些人后面还有心怀不满的农民群众和大城市的无产阶级群众,他们虽然暂时赞助自由主义反对派,但已在以异常的方式议论着要把事情掌握在自己手里;资产阶级准备推翻政府,无产阶级则准备随后再推翻资产阶级,而就在这样的时候,政府却顽固地沿着那条必然要引起冲突的道路走去。1848年初,德国已处在革命的前夜,即使没有法国二月革命的促进,这次革命也是一定要爆发的。
第三节介绍了这个巴黎革命对于德国影响以及1847年末普鲁士和德国其它小邦的情况作的总结。资产阶级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它决定不再忍受封建官僚专制制度用来束缚他们的商业事务、工业活动和他们作为一个阶级而进行的共同行动的枷锁;一部分农村贵族变成了只是拿到市场上出售的产品的生产者,他们由于同资产阶级的利益相同而与资产阶级结合起来;小手工业者小商人阶级很不满意,他们埋怨捐税,埋怨加于他们营业上的种种障碍,但是并没有明确的、足以保障他们在社会和国家中的地位的改革方案;农民在一些地方饱受封建的苛捐杂税的盘剥,在另一些地方则备受放债人、高利贷者和律师们的压迫;城市工人普遍不满,他们对政府和大工业资本家同样憎恨,并且深受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感染。总之,反对政府的群众是由各种各样的成分组成的,它们的利益各不相同,但整个说来是受资产阶级领导,而走在资产阶级最前列的又是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尤其是莱茵省的资产阶级。另一方面,各邦政府在许多问题上不一致,彼此互不信任,尤其不信任普鲁士政府,虽然它们不得不依靠它的保护。在普鲁士,政府已遭到舆论的唾弃,甚至遭到一部分贵族的唾弃,它所依赖的军队和官僚也一天比一天更多地感染了反对政府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愈来愈受他们的影响;除了这一切之外,这个政府又确实是一文不名,除了乞求资产阶级反对派,便不能得到一分钱去弥补日渐增多的亏空。
第四节介绍了当时的奥地利,这个国家在1848年3月以前之不为外国人所了解,差不多正像最近同英国作战以前的中国一样。在奥地利没有一个阶级是满意的,因为政府有时不得不作的一些小小让步,并不由它自己出资,而是靠上层贵族和教士出资进行。至于大银行家和国家证券持有人,那末意大利最近的事变、匈牙利议会中反对派的强大、以及波及整个帝国的异常的不满情绪和要求改革的呼声,自然是丝毫也不会加强他们对奥地利帝国的巩固与支付能力的信心的。这样,奥地利也在缓慢地但确实地走向伟大的转变,而这时法国忽然爆发了事变,这个事变使逼近的暴风雨立刻倾降下来,驳倒了老弗兰茨关于大厦在他和梅特涅在世的时候还可以维持下去的断语。
蔺奥
(五到七这一部分主要说明起义的性质以及各个阶级对起义所采取的立场)
第五节 、维也纳起义
1. 革命性质
是全体居民一致完成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全体工人,一致立即起来反对大家所憎恶的政府,这个政府如此普遍地被人憎恨,以致从前支持它的极少数贵族和金融巨头在它刚刚遭到攻击时也都隐藏起来了。
2. 资产阶级(在理论上)成为国家的统治阶级
事实上这一阶级的统治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需要依赖大学生和工人)。
3. 大学生、工人与资产阶级的关系
联合——冷淡——联合。大学生是革命武装的核心和真正力量,虽然承认安全委员会,成立了一种独立的而且颇不安分的团体;由于政府企图限制或完全取消某些刚刚争得的新的自由,5 月15 日和 5 月 26 日先后两次发生了维也纳各阶级的起义,在这两次起义中,国民自卫军或武装的资产阶级、大学生以及工人之间的联盟又暂时得到巩固。
4. 其他阶级
贵族和金融巨头们:已经销声匿迹;农民:到处忙于铲除封建制度的残余。
“如果说奥地利目前又比较平静了,甚至强有力了,这主要是因为人民的大多数即农民真正从革命中得到了利益,还因为不管业已重建的政府侵犯了别的什么东西,农民所争得的这些实际的物质利益却没有受到侵犯。”说明农民在奥地利解放事业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就,而这个人数最多的阶级已经获得自己想要的,所以奥地利重建政府的侵犯也不足以引起太大的波动了。恩格斯在这里强调了农民阶级的力量。
第六节、柏林起义
1. 革命性质
二月革命在法国所推翻的那种政府,正是普鲁士资产阶级在自己国内所要建立的。
2. 结果
资产阶级由于国王的一点点让步而妥协;但是一直被资产阶级排挤到后面去的工人阶级,现在被推到斗争的前列,进行了战斗而且获得了胜利;资产阶级和被推翻的制度的拥护者在柏林的街垒上订立了联盟;王位成了防范“无政府状态”的最后一个现存的屏障,因此自由派资产阶级及其现任阁员的领袖们,很愿意同国王保持最亲善的关系。
3. 以小手工业者小商人阶级为首的民主党迅速发展
温和派:提倡“民主化的”君主制;先进派:彻底建立共和国。两派都同意承认德国法兰克福国民议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4. 无产阶级党
一方面,由于当时环境和要求不能进行独立革命,只能协助小资产阶级共同进行斗争,因此这种联合是必然的;另一方面,这种联合必然会遭到不幸。因为二者有实质性的不同,原因:第一,对于法国的运动的评价不同;第二,宣布必须建立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德意志共和国,而民主派中最最激进的分子也只敢希望建立一个联邦共和国;第三,在一切场合都表现出革命的勇气和行动的决心,而这却是任何以小资产者为首并主要由他们组成的党永远不会有的。最后,也正因为在 1848 年和 1849 年他们犯的错误和遭遇的不幸,在所有工人阶级相当集中的地方,完全摆脱了民主派的影响,这也是一种革命成果。
5. 农民阶级
这里的资产阶级转而反对自己最早的、最不可少的同盟者——农民;同资产者一样被所谓对私有财产的侵犯吓坏了的民主派,也不再支持农民;因此,在三个月的解放之后,在流血冲突和军事屠杀之后,封建制度便通过昨天还在反封建的资产阶级之手恢复了。
这里,恩格斯愤怒谴责了普鲁士资产阶级的可耻:它们不仅出卖自己最好的同盟者,也出卖自己,所以这个资产阶级党后来遭到侮辱与惩罚,也是罪有应得,自食恶果。
第七节、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
1. 两次起义后各党派和各阶级的趋势
奥地利和普鲁士的资产阶级没有掌握足够的力量保持自己的政权并使一切国家机构适应于自己的需要和理想。按照事态的发展情况,国家或者将走向更高级的阶段——统一的共和国,或者将重新堕入旧日封建主义的和官僚主义的制度中去。
2. 法兰克福的德国国民议会
国民议会的特点:这个自称为德国新的中央政权的机构,使一切都保持原来的状态。它根本没有实现人们久已渴望的德国的统一。一切都在联邦议会的控制之下。
国民议会和制宪议会的比较:国民议会是一个假想的国家的议会,因为它拒绝建立它自身赖以存在的首要条件——统一的德国;而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制宪议会至少还是真正的议会。
人民对国民议会彻底失望:人们本希望它会给民族提供一个自由的活动场所,但它却无比怯懦,只是使现在的反革命制度借以建立的各种基础恢复了它们从前的稳固。
(八、九部分主要说明当时的国际关系情况)
第八节、波兰人、捷克人和德意志人
1. 波兰人和德意志人
起因:1848 年的革命唤醒一切被压迫民族,要求独立和自己管理自己事务的权利,所以波兰人也立即要求恢复他们在 1772 年以前旧波兰共和国疆界以内的国家。
德意志的态度:曾经热情地宣布他们赞助波兰复国土;但当权的自由派资产阶级党却预见到反对俄国的民族战争将使它自身崩溃,所以他们背弃了最初向波兰人许下的诺言。
结局:波兰人和德意志人之间旧有的民族敌视复活了。
2. 捷克人和德意志人
斯拉夫人主要是从事农业的民族,不重视工商业。所以随着这些地区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兴起,一切工业品的生产便落在德意志人移民的手里,这些商品与农产品的交换完全被犹太人所垄断。因此,后来捷克人和波兰人只能愈发依赖于德意志人和犹太人,并且逐渐失去自己的民族。这里可以看出,这两个民族沦为殖民地的必然性,工业力量和物质力量的重要性,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
第九节、泛斯拉夫主义。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战争
1. 波希米亚和克罗地亚人争取民族独立的反抗
过程:希米亚人和克罗地亚人在布拉格召开斯拉夫人代表大会,筹备成立一个斯拉夫人大同盟,却被真正的武装的斯拉夫人驱逐出城;奥地利制宪议会中的波希米亚、波兰的代表在这个议会中对德意志代表发动了有计划的斗争,却被对他们采取反对态度的大多数斯拉夫族代表所背叛,它们本身也遭到报应被驱散。
结果:斯拉夫人的民族性现在到处都被奥地利的中央集权所摧毁,而这是他们的幻想和愚蠢所应得的。波希米亚和克罗地亚人对民族独立的反抗斗争的失败,一是没有科学的理论,二是没有团结统一的战线。
2.德意志自由派对于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与丹麦的战争
过程:这两个地方在民族、语言和感情方面都是德意志的,在过去三年中曾经顽强地反对丹麦人的入侵并且拥有正义。但在这个唯一得人心的、唯一至少具有部分革命性的战争中德国各邦政府出卖了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革命军队,导致了十分悲惨的结局。
结果:这些被自由派当作反对先进党派的作战工具的军队,刚刚恢复它们的自信和纪律,便翻脸反对自由派,而把政权交还给了旧制度的代表人物。因此,自由派最终自食恶果。德意志立宪派和自由派的政府目光短浅,只会到处挑起旧日的民族仇恨,习惯于内战和军队镇压,看不到革命军队的力量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最终必然作茧自缚,自取灭亡。
王志建
第十节主要讲述了欧洲大陆革命后,欧洲各国资产阶级勾结反动势力,背叛了人民革命,出卖了他们的革命阶级无产阶级。为了抵抗反动势力的镇压,在欧洲大陆掀起新的革命浪潮,巴黎无产阶级发动了巴黎起义,起义最终在军队的镇压下失败。巴黎起义的失败,使欧洲各国的反动势力重新壮大。在德国,由于法兰克福议会没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只能靠普鲁士军队的保护,导致法兰克福议会没有实际的权力,议会通过的决议大都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国家的权力实际上被反对势力所掌握。法兰克福议会的失败,暴露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动摇性和对革命的背叛,暴露出资产阶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也使德国人民充分认识到武力革命对于德国统一的重要性。
第十一节主要讲述了维也纳起义中各阶级所采取的立场。在与梅特涅政府的斗争中,包括资产阶级、小生意人阶级、工人阶级等各阶级在内的几乎全体居民都站在了斗争的队伍中;当反动政府逃亡音斯布鲁克后,资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要求恢复正常的治理制度和宫廷还都,并武装镇压了无产阶级的示威游行,站到了革命的对立面;当反革命政府向匈牙利开战时,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小生意人阶级等各阶级又联合起来举行起义,再一次将反革命政府赶出了维也纳;当逃亡奥里谬茨的反革命政府围困维也纳时,资产阶级表现出摇摆不定的态度,无产阶级始终坚持革命,市民、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表现出不坚决果敢的态度。
第十二节通过对维也纳的攻击的论述,指出了维也纳保卫战失败的根源:一是缺乏先进革命理论的指导。在维也纳起义中,各阶级所采取的不同立场,充分体现了各阶级各自为政,缺乏先进革命理论的指导,直接影响到保卫战的失败;二是缺少先进革命政党的领导。在维也纳保卫战中,议会与安全委员会的束手无策和无能决议,导致保卫战在缺少先进革命政党领导的前提下仓促应战,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三是维也纳同盟者的背叛。匈牙利的观望不救援、德国各地各自为战、法兰克福议会和中央政权的软弱无能,导致维也纳面对强大的敌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造成维也纳革命的最终失败。
第十三节主要论述了普鲁士制宪议会和国民议会的“合法而和平的斗争”。普鲁士制宪议会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他们没能利用好制宪议会,来限制封建势力的权力,来维护人民的利益,以实现德国的统一。相反,资产阶级勾结封建反动势力,恢复了各种封建特权,即使在他们面对反动势力步步紧逼甚至武力威逼的情况下,采取了“消极合法抵抗”的闹剧,并最终导致了制宪议会的解散,丧失了革命的成果;国民议会在面对普鲁士政府的暴力,也采取了温和的决议,并称赞“全体人民消极地、合法地和一致地抵抗暴力的壮观”,充分暴露出国民议会的软弱无能,并最终沦为普鲁士政府的傀儡。恩格斯通过论述制宪会议和国民议会的“合法而和平的斗争”,阐述了武装斗争的理论,即起义一旦发动起来,就必须以最大决心对敌人主动进攻,永远要勇敢地面对敌人。
第十四节通过论述德意志民族对其他民族的征服、并吞和同化,指出德国斯拉夫人背叛欧洲革命,站在专制主义和反动势力的队伍里,已成为所有革命民族的罪人。正是德国斯拉夫人的背叛,导致泛斯拉夫人主义的浪潮到处都与欧洲的革命运动相冲突。恩格斯通过论述德意志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说明社会革命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另外,由于议会和议院的软弱无力,沦为反动势力的傀儡,并最终逃不脱被解散的命运。
赵阳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是恩格斯于1815年8月至1325年9月为《钮构每日渝坛报》撰写的有关德国革命的19篇文章组成的一部著作。这19篇文章从1815年10月25日到1852年。月23日陆续发表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马、恩始终把暴力革命看成是无产阶级摧毁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途径和手段。正如列宁所说,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在暴力革命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后的恩格斯,提出了革命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动力。
十五节是普鲁士的胜利;十六节是国民议会与各邦政府;十七节是起义;十八节是小资产阶级;十九节是起义的终结。以上是德国革命史的最后一章。主要内容是国民议会与各邦政府尤其是普鲁士政府的冲突,德国南部和西部的起义及其最后为普鲁士所镇压.。恩格斯对于暴力革命成功的几个要件的思想,对于各国的革命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所提出的精辟思想,后来在其他一些国家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又不止一次地得到运用和印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傅秀云
恩格斯在对德国社会各阶级进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和革命的动力问题。他认为,德国资产阶级虽然有革命的要求和愿望,但它在革命中软弱、妥协、动摇,当革命向纵深发展时,这个阶级往往和反动势力相勾结,背叛人民革命,出卖协助他们的革命阶级。为此,资产阶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恩格斯把德国农民阶级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富裕农民,其地位介于不纳税的封建主和小农之间,它的政治方针是与城市资产阶级结盟;第二部分是小自由农,他们在封建制度下不断破产,其财产大都在极苛刻的条件下抵押出去了,只是名义上的自由所有者;第三部分是封建佃农,他们永远向地主交地租,给地主服一定劳役;最后一部分是农业工人,他们一生都处于贫穷饥饿之中,做他们雇主的奴隶。农民阶级中后两个阶级——小自由农、封建佃农和农业工人,“革命对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利,因此可以预料,一旦运动全面展开,他们就会一个跟着一个参加进来”。同时,农村农民由于分散于广大地区,由于极难达到大多数意见的一致,“所以他们永远不能胜利地从事独立的运动”。农民是一支强大的革命力量,但不能做革命的领导阶级,只能做革命的同盟军,要靠无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是革命的根本动力。
王晓艳
在《德国革命与反革命》一文中,恩格斯详细地分析了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一方面,德国资产阶级在发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得不到体现,同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限制的时候,有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意愿和强烈要求;另一方面,德国资产阶级却又在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不断地表现出妥协、软弱和动摇,“而独享胜利果实的上述自有资产阶级如何立即转而反对它昨天的同盟者,如何对一切较先进的阶级或者党派采取敌对态度”,尤其是当革命发展至高潮时,它往往和落后的封建势力相勾结、联合,迅速地背板革命,出卖替它进行战斗的革命阶级。
在1848年革命中,恩格斯更是亲自前往并且参与整个革命,对此有了更深的体会。对于资产阶级,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在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要求后,便能够将反对专制统治和的党派或者阶级团结起来进行斗争,使得革命向高潮推进。可是胜利之后,他们得到了胜利的果实,就开始与昨日的“战友”貌合神离。为了打击革命群众的激进行为,“为了对付这些较激进的群众冲击,自由派资产阶级又需要封建贵族和官僚的援助”,就不惜放下身段,向昔日反对的贵族反动势力寻求支持与援助。所以,这样的革命不会取得胜利,这种背叛行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他们在自己地位低下的时候,革命的意志是坚强的;但是随着革命的不断扩大和进展,他们成了领导阶级,地位大幅度地上升。取得可以满足自己利益和要求的成果时,却发现其他革命阶级彻底的革命性和坚定性,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随即毫不犹豫地将用来取得胜利的枪口转向自己原来的同盟者,与反动势力无耻地勾结,镇压取得胜利的革命。这些结论,我们在恩格斯充实的描绘中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正是基于对资产阶级二重性的认识,才使得恩格斯更加全面地分析和认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地位与革命动力的问题。
郝晗婷
恩格斯对1848年德国革命整个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指出正是因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二重性——革命性和软弱性,最终使革命从胜利走向了失败,革命被资产阶级所葬送。一方面,德国资产阶级在发现自己的利益要求得不到体现,同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限制的时候,有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意愿和强烈要求;另一方面,德国资产阶级却又在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中不断地表现出妥协、软弱和动摇,随着革命的不断扩大和进展,他们成了领导阶级,地位大幅度地上升。取得可以满足自己利益和要求的成果时,却发现其他革命阶级彻底的革命性和坚定性,使他们感到自己的利益和地位将会受到严重的威胁,随即毫不犹豫地将用来取得胜利的枪口转向自己原来的同盟者,与反动势力无耻地勾结,背叛革命,出卖替它进行战斗的革命阶级。资产阶级的这种软弱与背叛,也就造成了革命的失败。马克思曾对德国资产阶级在1848年革命中的这种表现作过这样透彻的评价:“在德国,资产阶级甚至连自己的公民自由和自己的统治所必需的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没有来得及取得,就卑贱地做了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尾巴。”“历史上没有比德国资产阶级更可耻更下贱的角色了。”正是基于对资产阶级二重性的认识,使恩格斯更加全面地分析和认识到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地位的重要性。
刘广睿
恩格斯十分深刻地指出了在研究决定某次革命必然爆发而又必然失败的原因时所应当关注的问题。他认为“这些原因不应该从几个领袖的偶然的动机、优点、缺点、错误或变节中寻找,而应该从每个经历了震动的国家的总的社会状况和生活条件中寻找。”他还举例证明:“1848年2月和3月突然爆发的运动,不是少数几个人活动的结果,而是人民的要求和需要的自发的不可遏止的表现,每个国家的各个阶级对这种要求和需要的认识程度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已清楚地感觉到——这已经是一件公认的事实。”
在谈到正式领导整个革命运动的普鲁士制宪议会连自卫都宁肯放弃时,恩格斯指出,“顽强奋战后的失败是和轻易获得的胜利具有同样的革命意义的。1848年月6巴黎的失败和10月维也纳的失败,在使这两个城市人民的头脑革命化方面所起的作用,是2月和3月的胜利所不可比拟的。也许,制宪议会和柏林的人民会遭到和上述两个城市同样的命运,但那时他们虽败犹荣,他们会在活着的人的心里留下一种复仇的渴望,而在革命时期,这种渴望乃是从事坚决激烈的行动的最有力的刺激之一。当然,在一切斗争中,应战的人都有被击败的危险,但这难道能作为不抽刀应战就承认战败、甘受奴役的理由吗?在革命中,占有决定性阵地而不迫使敌人进攻以试其身手就把这种阵地丢弃的人,永远应该被视为叛徒。”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我们今天的学术领域,那就是时刻都要保持一种坚定的思想立场。
李泽陆
《德国革命和反革命》一文中恩格斯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描述了德国革命中各个阶级的作用,尤其对资产阶级的反复性做了分析,指出正是由于资产阶级既革命又妥协的特性,使德国革命一次次错失良机,失去同盟,最终走向失败。革命被资产阶级葬送,同样资产阶级也在这种暧昧的态度中被葬送。
恩格斯指出“一方面,早在革命剧开演时就可以看出,自由资产阶级只有依靠较激进的人民党的帮助,才能守住自己的阵地,抵抗那些已被击败但未被消灭的封建官僚党;另一方面,为了对付这些较激进的群众的冲击,自由派资产阶级又需要封建贵族和官僚援助。”可见,只有在资产阶级强烈要求自己的利益时,才会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并与其他反封建政党联合,随着革命的发展,“独享胜利果实的自由资产阶级立即转而对他昨天的同盟者采取敌对态度。”德国资产阶级之所以会有这种特性,一方面是因为德国封建政治统治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在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从而不能掌握政权,并使国家机构适应于自己的需要和理想;另一方面是德国工人阶级以西里西亚工人起义为标志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使资产阶级在同封建势力做斗争时,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从而“他们不得不今天力求同反动派结盟,明天又向比较民主的党派讨好”。
通过恩格斯对德国资产阶级的描述,可以看出在封建势力较为强大的国家里,资产阶级难以承担起带领人民击败封建势力的重任,在中国也曾尝试过资产阶级的方案,同样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最终失败。可见革命的胜利,必须由表现出革命勇气和行动决心的政党领导,即具有革命性的无产阶级。因为无产阶级不玩弄起义,并以最大的决心行动起来采取进攻。
王艳
在《德国革命和反革命》中,德国革命的任务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但结果却以失败告终。事实上,在19世纪,德国的历史主题就是统一和自由,始终追求建立一个民族国家和立宪国家。
1814年间,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自由和平等的原则已在其统治德国期间深深地影响着德意志人民,由此,德国人开始寻求建立一个统一和自由的国家。
在德国追寻统一的过程中,李斯特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他认为德国只有实现政治上的统一才能够与英国和法国相抗衡。这种统一不能靠革命来实现,而应该通过和平的方法来实现,并通过渐进的方法来实现,也就是说,他认为应该先实现德国经济上的联盟。提出这样的设想,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德国的经济发展受阻于分裂。在李斯特的建议的影响下,普鲁士主导建立起全德关税同盟,从而使德国生产力迅速发展,商品、资本、劳动力得以自由流通,到19世纪中期,德意志的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希望初现。
1848年,德意志的多个邦国爆发了推翻君主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革命。从政治上解决德意志的统一,是这场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革命运动的首要任务。于是,各邦国派出代表,在法兰克福组成了全德意志议会,试图通过协商的方法,建立一个统一而自由的联邦国家。但是,当议会还在无休止地辩论和争吵时,旧政权迅速集结反击,德意志各邦很快恢复了各自的君主专制,全德意志议会的议员们纷纷被各邦国招回。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失败,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第一个后果就是德国的统一没有能够实现;第二个后果,专制制度依然保留着,所以说,德国失去了通过和平、民主的方法来实现德国统一的机会。
1862年9月30日,脾斯麦被任命为普鲁士的宰相,通过增强军队的力量,利用军队的帮助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议会当中的多数表决,采取了近乎独裁的统治方法。与此同时,在要求力量平衡的欧洲各国中,他通过各种方法保证英国的袖手旁观;他支持俄国镇压波兰起义,以换取俄国的沉默;他口头同意把卢森堡、比利时等土地并入法国,以换取法国的中立。最终,在1871年,通过普法战争的胜利,德意志帝国在法国的王宫里宣告了自己的诞生,一个崭新的、统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出现了。
刘红梅
首先,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恩格斯继续使用了阶级分析的方法,说明革命爆发时德国阶级结构复杂,分析了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小手工业者、工人和农民阶级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状况,并说明由于阶级之间分散,没有共同的利益,没有统一的目的、统一的行动,运动必然失败。
其次,恩格斯具体介绍了在各邦起义中人民的英勇斗争,尤其在柏林起义这一部分,批评了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不彻底,甚至和国王勾结的叛卖行径,以及他们内部权力争夺、勾心斗角。批评了民主派的空想性和动摇性。对比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决性和彻底性。
再次,恩格斯提出“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动力。”不同阶级为了共同利益和目的进行联盟,在战胜共同敌人之后,战胜者之间就兵戎相见。资产阶级准备革命时,它用一切可能的方法争取城市工人阶级和农民的支持,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暴露之后,工人阶级和农民必然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统治,在这里说明了工农联盟的重要性。
最后,在文章中多次提到武装起义的原则,指出革命和战争一样,是一种艺术,还有迅速行动、勇敢进攻、出其不意和争取动摇分子等等。文章还分析了民族问题,批判奥地利、普鲁士的民族压迫和“泛斯拉夫主义”,这对于激起当时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意识、民族意识具有重大作用。
微信号:Marxism_online
编辑:吴霜
长按二维码关注
关注马列微讲堂,和我们一起学习吧!
温故知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4)《英国状况——十八世纪》读书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6)《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书笔记(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8)《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读书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9)《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0)《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2)《共产主义者和卡尔·海因岑》读书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3)《共产主义原理》读书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4)《雇佣劳动与资本》读书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5)《关于波兰的演说》读书笔记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研读笔记(16)《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读书笔记